麥可施耐德(Mycle Schneider)專研核電產業分析與再生能源倡議。從1997年起在比利時能源部、法國環保部及德國環保部擔任顧問,並陸續提供能源政策相關的建議和資訊給美國國際開發署(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)、國際原子能總署、歐洲議會、歐盟執委會等各種國際組織與政府單位,同時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內設的國際核分裂材料研究小組(IPFM)成員。
長期在能源、經濟及核安政策規劃上提供諮詢及政策建議,1997 年獲頒有「另類諾貝爾獎/諾貝爾環境獎」之稱的瑞典「正確生活方式獎」(Right Livelihood Award),是享譽國際的能源與核電政策專家。近20 年來,他持續出版〈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〉,提供最新的核能產業現況,近期並頻繁受邀至南韓首爾,為首爾市長提供再生能源、核能產業及核能安全議題諮詢,並規畫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工具。
以下就是麥可施耐德在2012 年底訪問台灣時接受綠盟與媒體的採訪摘要。綠盟與媒體問(以下簡稱問),麥可施耐德回答(以下簡稱答):

Q1:在台灣核能仍被視為是走向低碳的重要政策選項,馬政府的能源政策裡依舊保持馬政府穩健減核的步調。廢核與減碳有可能同時進行嗎?
A1:不論從科技或經濟層次來看,讓所有國家都廢核都是完全可行的,唯一的問題只在於期程規劃而已。我認為區分既有運轉核電廠以及興建中的核電廠是很重要的:新建核電廠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減碳政策選項,甚者,這還是一個「氣候殺手」。原因很簡單,現在已經有太多更有效率的減碳政策及科技,都比蓋一座新的核電廠要來得更快更便宜,錢花在新建核電廠的同時,意味著這些錢無法投入到更有效的選項中。至於既有核電廠,撇開安全問題不談,他們也是妨礙創新的存在,無法讓資源投資到更安全的環境中。
從整個系統角度出發,核能跟再生能源發展是互斥的,其關鍵在於核能(以及其他火力發電)所仰賴的是一個集中式的能源系統,而要讓再生能源最好地發展,需要的是分散式的電力系統,以地方或區域為單位來規劃。要讓再生能源最有效率的發展,需要的也是不一樣的電網設計。
Q2:馬政府雖然有穩健減核不讓既有核電廠延役的宣示,但根據內部消息指出,台電不但沒有開始著手除役規劃,台電甚且希望能讓核電廠延役。因此想詢問您對於減核及除役的建議。
A2:台灣既有6座機組的平均壽命是31年,你還記得你在1980年開過的車嗎?德國政府在福島核災後立即關閉8座反應爐,只因為這8座反應爐的運轉時間都超過30年。